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

20110829懸空寺

懸空寺
   懸空寺位於山西渾源縣,始建於1500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,由於地理位置特殊、再加上寺中供奉儒釋道三教教主,經過歷代帝王修繕,躲過戰火肆虐保存至今。
        懸空寺面對恆山,利用力學原理,半插飛樑為基,巧借岩石暗拖樑柱上下一體,把一院二寺互相連接起來,完全是徒手鑿洞、插樑、架柱而成,就像是一座鑲嵌在山壁中的空中樓閣。
  我和邱茗在北嶽恆山的石牌前留影,表示到此一遊。
         遠望懸空寺,鑲嵌在岩壁之中,讓人覺得奇妙又驚奇,
  真是巧奪天工的建築。
       站在懸空寺下往上望,人在建築空間中的移動,看得更清楚。可以想像當年信徒來朝拜的盛況,也是像現在這樣吧?
       李白來到懸空寺,寫不出讚美的詩,只寫「壯觀」來表
  示心中的感受。
         懸空寺的前院基座連著地面,和其他懸在空中,嵌入 
  岩壁的部分,自然形成一種對比的興味
         從岩壁伸出的木條支撐整座寺廟突出岩壁的重量, 
   細細的木條撐著懸空寺的迴廊,只是聊備一格
       還沒登上懸空寺就忍不住要抬頭看看懸空寺的奇妙力學,想當年建築這座寺廟的工匠,從山頂垂繩索下來工作,一不小心就可能墜入河中,如此冒著生命危險才完成的建築巨作,還能留存至今,真是不容易。
        這是懸空寺的門口,只要站在門口就可以看到懸空寺的全貌。

         走上台階,抬頭就看到這個雙龍的雕刻作品鑲嵌在紅
  牆之上,告訴人們即將走入一座寺廟。
        站在懸空寺的門口,抬頭望見五根木柱支撐著一座突  
  出山壁的迴廊和祭壇,祭壇牢牢的鑲在山壁之內,五根柱 
  子則幫助支撐走在迴廊上的人的重量。
        還沒有登上懸空寺,光站在寺廟台階前,看見三層的 
  寺廟建築突出岩壁,就覺得迫不及待的想上去看看。
         從人站在上面的高度和每一層的高度來比較,懸空寺
 層樓的高度不是很高,一般人只要身高170公分以上,行走
 在上頭就要小心了。
        窗外的岩壁上刻著「空中色相」,讓人突然領悟「懸
  空寺」的寺是「色相」,所懸的「空」即是「真空妙有」
  的「空相」。
   看過「空中色相」之後,一回頭又頓入「人間實相」。
         抬頭看看屋頂,鮮明的木頭結構,一點也看不出歲月
  的痕跡,這可能是後來重新修護的「傑作」吧?
         我好喜歡這個視野,站在這兒好久不忍離去,我想坐
  在這兒誦讀金剛經,悟境必然更深。  
       僅容許兩人差肩而過的迴廊懸在空中,當你走在上面,
還真的需要「四大皆空」。
       堅硬的石壁、結實的木造飛簷,構成這幅柔美的景象,
這在西方的建築是很難看到的。 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連接兩座建築物之間的階梯,依山岩開鑿而成
      行走時得要平心靜氣,也是一種行動禪的修行
        站在懸空寺的迴廊,眺望遠山和現代開發的公路,突 
   然走入時光隧道,想像當年在此修行的人,看到這番景
   象,不知有何感觸。
   站在寺廟的第三層往下看,黃色、青色的琉璃瓦所構成的屋頂,在岩壁襯托之下,讓人覺得工匠的心思,安排得非常精巧。
       趁旁邊沒人行走的時候,邱茗站在迴廊上照了一張笑瞇瞇的相片。


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

北歐的教堂風格簡約而多變化



北歐的教堂風格簡約而多變化



      20110708從蓋羅出發到密爾道,我們在蓋羅發現第一座木教堂。這是木教堂的正面。陽光照射在教堂的屋頂和墓園,絲毫沒有陰森的感覺,讓我有機會盡情的欣賞木教堂的外觀。
       木教堂關著,找不到進去的門,只好在外頭欣賞。從木教堂的背後看,可以看到祭壇的位置,想像進行宗教儀式的時候,可能的安排。
       木教堂的屋瓦是用石片,一片一片拼貼而成,牆壁則是用當地的木材構成。


        從Geilo出發到Myrdal,在Geilo 附近發現的第二座木教堂。屋簷滾了白色的邊,讓靈魂向上提升的意象更清楚。
木教堂的正門由簡單的幾何圖行構成,可以看到四面交叉的旗幟。(李佳靜拍攝)
        木教堂聳立在綠地和綠樹之間之上,周圍有白色的矮欄杆圍繞,頭上有藍天、白雲為伴,宛如身在天堂。
(李佳靜拍攝)
       20110708在Lom看見第三座木教堂。Lom Stave Church大約在西元1158-59年興建,建造年度是由年輪學研究( dendrochronological)所確認。這座教堂是Lom地區的重要景點,目前仍在使用中。
       木教堂的屋頂一條龍守護著教堂,再加上屋頂上的十字架,充分顯示維京人的神話與基督教結合的象徵。
    木教堂的屋頂像「龍鱗」,由一片一片鱗片狀的木片組合而成。
        20110710在峽灣看見一座白色小教堂,簡單的線條、潔白的顏色,讓人只想到真正的愛就是那麼單純和簡單。

          20110711當我站在理爾哈默的公園向下望,正好瞧見一座教堂,屋頂的尖端指向欄天,一層一層向上攀升,直達天際,好美。

        站在理爾哈默的公園向下看,挪威的理爾哈默教堂赫然聳立在兩排綠樹的盡頭,綠樹像虔誠的信徒正走向教堂做禮拜,一片肅穆和諧。
        20110712 冰島的雷克雅未克教堂,原名是以冰岛著名文學家哈爾格林姆斯的名字來命名,紀念他對冰島文學的貢獻。哈爾格林姆斯克雅教堂(Hallgrimskirkja)從1940年開始奠基,由於經費來自教會募集和捐助,幾乎花了半個世紀才完工。教堂的設計採用管風琴的造型,主廳高30多米,可容纳1200人。主塔高72米,可乘坐電梯上頂樓俯瞰雷克雅未克。
    教堂與銅像的全貌(李佳靜拍攝)
    從教堂測邊看,可看到狀似管風琴的葉片。
       從教堂的做後方觀看,教堂的主體有一條走向天堂的「天梯」。(李佳靜拍攝)
             這是教堂後方,祭壇的位置。 
        教堂的屋頂造型是簡化的歌德式屋頂造型,組合在一起像維京船的船骨。
管風琴高懸在壁上,像要飛上天空的飛行器。

       20110713 進入冰島的阿庫瑞理,參觀阿庫瑞理大教堂人們拾階而上,迎面看到大門兩旁高聳的造型,像即將要合十祈禱的雙手。圓形的時鐘,彷彿在提醒人們,
時間即是生命

       20110713 來到冰島的胡沙維克港口,有一座輪郭清楚的教堂,綠色的屋頂、紅色的線條,勾勒出教堂的堅實結構,默默的注視著來往的船隻,保衛著討海人的生命,就像咱們的媽祖廟一樣。
       20110714我們在冰島米湖區的館吃飯,正好看見顏色鮮嫩的教堂座落在右後方。綠色的屋頂,白色的牆,在晴空之下,閃閃發亮。
      20110717我們參觀赫爾辛基的岩石教堂(Temppeliaukio Church),岩石教堂於1968到1969之間建造,由 Timo 和 Tuomo Suomalainen兩兄弟設計,教堂的主體由天然岩石挖崛建造而成,是一座頗具特色的新型基督教教堂。光從外頭觀看,教堂就像是停在大石堆裡的飛碟,不注意看門口上方放置的小小的銅製十字架,還真不知道眼前的建築物是教堂。
        岩石教堂(Temppeliaukio Church)屋頂採用圓頂設計,有一面圓形銅製的屋頂,一百條放射狀的樑柱支撐,支撐著透明玻璃,得到自然採光的效果。整座教堂直徑24公尺,高10 公尺,周圍的壁面仍保有原始的岩石風味。教堂入口走廊為隧道狀,入口處塗上混凝土,整座教堂如同著陸的飛碟一般,趣味獨具。
        20110717烏斯佩斯基教堂是東正教的教堂,興建於
1862~1868年,尊崇「聖母安息」,俄國建築師A.M.Gornostayev建造。烏斯佩斯基教堂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,位於赫爾辛基的Katajanokkavu小島上。

         20110717 大教堂建於帝俄統治時期的1830-1852年,
由建築師恩格爾建造,新古典主義風格,目前是路德教會
的教堂


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

20110731冰島阿庫瑞里文化中心

禪意十足的阿庫瑞里文化中心

        在冰島之旅的行程中,沒有預期會看到特別的現代建築,卻在阿庫瑞里Akureyri的海邊意外的看到一座特別的文化中心。阿庫瑞里是冰島的第二大城市,地處冰島北部。

       面對冰島阿庫瑞里的文化中心,聳立的兩道石牆,夾著玻璃窗,自然引導人們找到入口處。
      走進門口,左邊立著一道說明書,用石頭夾著一片壓克克力鋪面的說明板,妙的告訴旅客這棟大樓的內容。
       抬頭望向文化中心裡頭,只見平直的牆,配上弧形的牆,自然產生一股張力。
        黑色的沙發,灰色的清水模,加上木頭排列的牆,形成簡約的風格,讓人能在裡邊休息,感覺很舒暢。

        這面牆用木頭排列,簡單而疏密相間的線條,像在呼吸一樣,自然形成韻律感。
兩片木頭橫向排列的牆,夾著斜向的樓梯,成簡單的造型。
       平直的牆面和弧形的牆面,簡單而有力的讓人的眼神為之一亮。
透明的樓梯、木製的牆面,輝映成趣
       突出的樓梯,好像要碰觸木條包裹的牆,又羞澀的縮回來。
       走道的盡頭是咖啡廳,窗外的湖光山色映入眼簾,讓人心神為之怡然。
       冰島的阿庫瑞里文化中心是一棟簡約主義的建築,
         在冰島之旅中無意間遇到,感覺簡約主義的風華,
頗富禪意。